2024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也是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周年。广东粤剧院作为国家级粤剧非遗保护单位,一直以来在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上不遗余力。近日,广东粤剧院牵头成立“粤剧保护调研组”启动对粤剧传承发展现状的专题调研活动。11月23日至30日期间,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凡、广东粤剧院信息资料部主任邹映雪等一行5人赴多地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听取院团工作报告、开展座谈交流、组织专家讲座以及搜集相关数据等多种形式,对粤港澳桂四地的粤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征询收集各地院团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为实现粤剧项目整理性保护、编制粤剧发展保护五年规划提供坚实支撑。
粤剧在粤西:基层院团的现代转型之路
11月23日上午,“粤剧申遗十五周年——粤剧院团(粤西片区)现状调研座谈会”在茂名影剧院顺利召开。来自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粤西片区的近二十位粤剧民营院团的各位代表向调研组以及茂名市委宣传部文艺电影科科长莫业明,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艺术科科长李向华展开了详尽的院团工作报告,与会嘉宾就促进粤剧民营院团革新、探索粤剧艺术发展新路径等重要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热烈的交流。
茂名市桃花粤剧团团长李晓表示,院团建设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履行好社会责任,经济效益自然随之而来。桃花粤剧团始终秉持群众路线,关注观众的文化需求。新编新排的粤剧《冼夫人》和复排的多个传统剧目,均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馈。
广州青年粤剧团团长王俊瑛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得到了释放,剧院团体的演出市场经营已启动“重启”程序。只有重视剧团管理、严格把好剧目关,才能推动演出市场进一步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茂名市艺星粤剧团团长谢鹏表示,人才流失、经费紧张、市场脱节是压在粤西地区民营粤剧院团身上的三座大山。民营院团不仅要向外寻依靠,更要向内找支撑,只有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注重剧目创作,努力向市场经济靠拢,才能为民营剧团开辟一条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会后,调研组一行来到茂名影剧院及粤西订戏会活动现场开展实地调研。在茂名市农业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演艺传媒中心经理陈明朗、茂名市演出协会会长宁琪勋的带领下,调研组成员们全面了解了茂名影剧院的设计思路、场馆容纳量、利用率以及运营情况。
据悉,茂名影剧院自2023年初完成改造升级并投入使用以来,今年已是第二次承接粤西订戏会的剧目演出,未来有望成为粤西地区传播粤剧、展示粤剧最重要的平台。
粤桂携手,共谱粤剧传承新篇章
11月24日至27日期间,调研组成员们来到广西梧州,在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丽华、总经理梁向光的带领下,实地参观考察了梧州市粤剧保护与传承基地、梧州市骑楼城、梧州市第八中学等多个梧州当地传播、展示粤剧的重要窗口。梁向光经理表示,挖掘好、弘扬好粤剧文化,是梧州市打造岭南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梧州市通过创新推进“粤剧进校园”、建设粤剧考级基地、推进粤桂演员艺术交流,实现了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11月25日上午,“粤剧申遗十五周年——两广粤剧传承发展座谈会”在梧州市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来自“两广三地”(广东广州、广西南宁、广西梧州)的艺术名家们开展了亲切座谈。
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梁向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静、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获得者朱红星分别为在场的来宾介绍了粤桂两省(区)的粤剧发展现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获得者梁素梅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丁凡现场分享了介绍从艺经验、艺术传承经验,现场示范唱功并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随后,广东粤剧院、梧州粤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在活动现场进行了踊跃的提问和热烈的发言。
联盟共进,珠三角院团协力共话粤剧未来
作为“2024穗港澳粤剧日”的重点活动之一,11月30日下午,“粤剧申遗十五周年——粤剧院团(珠三角片区)现状座谈会”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四级调研员刘征,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以及来自珠三角、港澳地区8市(区)11团的十多个粤剧院团的代表来到活动现场,共话粤剧传承保护现状,共商粤剧美好未来。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进一步拉近院团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认识。她表示,广东粤剧院将持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各地院团同步发展、向好发展,希望各位代表能在本次会议上畅所欲言,商议粤剧项目的未来发展规划。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强调了粤剧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示范性,总结了粤剧这十五年来在传承保护上制度化、专业化、学术化、生态化的举措,并希望通过调研会了解剧院团发展困境与诉求,为其他剧种提供方向性指导。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华表示,省市级院团之间在人才专业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亟需提升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频率,特别应促进基层院团在市级、省级层面的演出活动。
佛山粤剧传习所副所长莫增平指出,要把民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打造地方性的专业平台来展示粤剧、推广粤剧,促进粤剧与其他种类非遗的融合发展。
广东香山粤剧团团长黄嘉裕提出要建立院团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开展合作项目来推动各地艺术人才的培养与展示。
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任香雪萍表示,院团要争取打造自有的演出品牌,借此来吸纳更多的粤剧院团来到本地进行交流合作,东莞黄金周这个演出品牌也将持续办好办响。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提出,剧团的存续是发展的前提,必须借助戏曲改革的东风,振兴院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粤剧在当代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站在“申遗”成功十五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发展传承现状,对于进一步提升保护理念,促进粤剧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调研组为粤剧传承发展现状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未来,“广东粤剧院粤剧保护调研组”将持续深化对粤剧项目的全面调研和考察工作,进一步摸清粤剧发展和传承现状。争取搭建粤港澳桂协作大平台,协同粤港澳桂四地联合推进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断丰富粤剧的生命力,让“南国红豆”熠熠生辉。